前一個星期日,百名青少年在政府總部遊行,抗議驗毒計劃侵犯學生權利。再之前的星期日,一批青年網民在禮賓府示威,抗議曾蔭權施政無方,和大批警員發生衝突。同時,在菜園村、在地區保育、在網上的政治群組中,都看到本地青年的身影。他們活躍在這些主流媒體、主流論述所忽視的地方,並在明在暗地和主流意見抗衡着。對於那些位高權重的人而言,這大概是不樂見的。只是,導致這一局面的,正是他們。
花上大半時間求存
在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中,指第四代香港人(泛指一九七六年後出生至一九九○年出生的港人)從一開始是失敗者。在筆者以及不少青年心中,所謂的失敗是當一切資源被少數人壟斷,而導致理想和自我的消失。今日的年輕一代,理想是奢望,求生是現實。即使是大學生,也只能為一份月薪一萬甚至數千的職位付出大部份時間工作,休閒時間壓縮至最少,甚至連個人健康也受影響。若果有人要求改善境況,就會被社會主流認為這一代人不能吃苦,然後又提出那個虛幻的獅子山精神,說以前香港也是捱出來的。事實是,年輕人付出的不比上一代少,但得到的比上一代少。一些本屬人生常事諸如置業、結婚,卻變成了一生的負擔及夢魘。即便退而求其次,申請公屋或者租賃單位,又會被說成自甘墮落以及不求上進。結果是,本港青少年即使花上大半時間於工作,得到的是僅以餬口的資源。既然成為只求生存的動物,就遑論甚麼理想、創意以及活力了。
正如世界上所發生的,戰後嬰兒潮一代因年齡關係而必須退位讓賢。但香港的戰後嬰兒們,卻希望即使退下來,在思想上也要控制年輕一代。大至皇后碼頭、菜園村、普選;小至一個辦公室,戰後嬰兒們依然以他們認為正確的一套行事。「我們以前就係咁樣做,所以成功。」是他們最喜歡說的。每當他們講這一句時,總沒有想過時移世易這個問題。但我們又看到,當他們把子女送往外國就學,和子女找一戶門當戶對的家庭聯姻的時候,他們就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盤。所不同的,是子女被他們當作世襲權力的工具,而芸芸年輕人則成為貢獻資源的奴隸。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奮發向上不過是糖衣毒藥,只為催眠後進,延續既有的權勢。
以自己的方式爭勝
或者到現在,第二代人會認為,他們仍然能夠掌握一切,壓制那些不聽話的年輕人。但目光短淺的他們,卻不知道世界所發生的事。一本名為《將臨的起義》的書在歐美出版,批判當今的資本主義,並且呼籲以抗爭手段對抗剝削者。此書在歐美引來巨大迴響。現在,香港的年輕人也以他們的方式,和當權者進行抗爭。現時,他們尚無招架之力,但終有一天,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去取得勝利。
source (蘋果日報 16/11/200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116&sec_id=4104&subsec_id=15337&art_id=13424026&coln_id=132055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