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Sherlock Holmes》福爾摩斯

大概在一般人的眼中,福爾摩斯這個人必然是一個蒼老、滿臉鬍鬚、咬著長長煙斗的大叔。然而在虛構人物這點上,福爾摩斯系列的小說只是把他小小的幻想照貼到封面內頁,那就是上述的大叔形象。

但這裡的福爾摩斯,型格帥氣、而且驍勇善戰、但生活放蕩,簡直與典型怪俠無異;而其觀察力與推理能力更是如神一樣可怕,簡單瞪著你的臉孔,幾乎已能看透你的人生,這是不是有點誇張了 …?

單單以偵探懸疑片來說是看得挺爽的 (也有一定程度的動作),劇情支線亦不是太多 (這是小說定下來的),主線清晰,沒有甚麼可以多說或批評的。期待它的第二部吧!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WATCHMEN》 保衛奇俠

早前看完了熱血的《Ironman》和誇張的《Kick-Ass》,抱著再看一次大美國英雄主義武打片的心態看一次之前沒看的《Watchmen》,沒想到也沒想像中的無聊。在大美國英雄主義中滲透著一絲英雄的陰暗面,有道《Watchmen》與《Dark Knight》是同出一徹,筆者卻謂雖有異同之處但深入的程度卻大相逕庭。

《Watchmen》竟獲時代雜誌評選為 1923-2005 年 100 本最佳小說,同時也是唯一一部獲得雨果獎的漫畫(1988 Other Form)。就如武俠小說竟入最佳之列般不可思議,究竟Watchmen有何板斧可以獲得專家們的青睞呢?

劇本以一眾退休的超級英雄被謀殺為主,「笑匠」首先被神秘蒙面人所殺,而揭開了超級英雄之間互相猜忌的疑雲。原作的Alan Moore利用了歷史事件的穿插來加以粉飾超級英雄事件的出現以至沒落,如六十年代總統甘迺迪被刺殺、越戰的事件、冷戰等,將超級英雄的事件安置其中 (很有火鳳的感覺)。最後人們過份期待超級英雄的出現、以及超級英雄的越規行為,警察這種維持治安的職業被冷落,以至暴動出現。人們亦開始懷疑著︰「誰來監管那些守護者?」

而這些Watchmen到底具有甚麼程度的意味?是代表著人民的英雄,還是人民所懼怕的對象;他們打擊罪惡?還是他們是罪惡的一部份?超級英雄主義在此被質問,又以那青年手執的「Tales of the Black Frighten」表示︰也許一切都是由超級英雄的過份幻想。

以角色而言,主角Nite Owl的個性也未免太過簿弱,Silk Spectre比較像是為了那裸露場面而設計的情婦角色 …… 相較之下演得比較有個性的是Rorschach跟Ozymandias,其中以Rorschach為精妙。Rorschach在電影中擔任了敘事者的角色,以日記的方式默默地描繪出這「和平」城市背後的罪惡、人們之間的不信任,昭示著這世界的墮落;想著也許日後誰會檢到這日記作消遣吧?

其笑話亦極為諷刺時弊︰
I heard a joke once: Man goes to doctor. Says he's depressed. Says life is harsh and cruel. Says he feels all alone in a threatening world. Doctor says, "Treatment is simple. The great clown Pagliacci is in town tonight. Go see him. That should pick you up." Man bursts into tears. Says, "But doctor... I am Pagliacci." Good joke. Everybody laugh. Roll on snare drum. Curtains.

以改編小說的電影來說,電影手法是難以詮釋得精彩而不失原作風味,而這《Watchmen》的架構亦顯示出,小說才是《Watchmen》唯一能完美詮釋的方式,電影之中所加插的某些橋段實在過份零散而連貫性不足。但也許這亦正是導演希望達到的效果,讓觀眾再三思考。作為超級英雄類的作品,《Watchmen》其實已經超出一般水準矣。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神探》Mad Detective

劉青雲在戲裡說︰「查案不要用左腦,要用右腦!」我謂︰看這套戲也要用右腦 … 如果說《神探》是一齣單純的偵探片,那實在有辱韋家輝的苦心了。

如果說主題是偵探,那副標題就是人格分裂。劉青雲天賦中有看到人的不同人格的能力,造就了自己狂妄自大的性格;也造成他的精神病,堅持了查案的熱情、和幻想已離婚的老婆。而林家棟在劉青雲的眼中就有七種人格、安志杰則有一種「軟弱」的存在。

電影內裡的橋段則不多作闡述了,這只會讓人頭上冒汗而已。反而是幾個問題在劇裡沒有解決 (實在是很難揣摩韋生的意思)︰

第一,割下耳朵的真意是甚麼?離職的大SIR看不到鬼,那麼送給他一隻耳朵會讓他記住了甚麼?

第二,打劫運款人與便利商店的是比「兇殘」的林家棟、而打劫麻雀館的則是「無知」的林家棟吧?那麼南亞人的大金何來呢?

第三,最後一幕,安志杰在一輪混亂的槍戰後活了下來,在南亞人、安志杰、劉青雲三具屍體中,安志杰將槍的持有人轉換了一次,但下一剎那,安志杰猶豫了,他把槍再重新分配一次!那到底,他想做成是誰殺誰的假象呢 ……?只有肯定的是,殺南亞人的那支槍 — 的那支槍會跑到他的身上,那他女朋友的那支殺死劉青雲的槍,會給誰拿著呢?南亞人沒有開的那支高志偉配槍會給誰呢?一切都非常混亂。

最後,這不算問題,劉青雲應該也看到自己的鬼了吧?那個「有異能的自己」就是那隻鬼吧?由離婚及割耳朵的那一刻起,「有異能的自己」相信已經取代了那個正常的自己;而正常的自己則患上了精神病 ……

夠了,再亂想下去我會變成彬SIR,就此打住吧。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考完之後

考完之後,我要痛快地對著對著藍天喊出如雷嘯聲。
考完之後,我要對著遵理學校大叫︰去你媽的!
考完之後,我要在戶口上儲個一萬元。
考完之後,我要把這患上絕症的痴呆電腦換掉。
考完之後,我要把這花瓶一樣的日系手機給換掉。
考完之後,我要看完一堆累積了很久的小說。
考完之後,我要瘋狂踢波。
考完之後,我要瘋狂唱K。
考完之後,我要不再失眠。
考完之後,我要去澳門玩老虎機。
考完之後,我要瘦身。
考完之後,我要討回我的相機。
考完之後 ……

十二個考完之後,但明早還要考試,只是我的靈魂早已穿越時空,降落在明天的4:30pm以後。那時侯也許我會比現在更落寞,也許我會舒暢無比,誰知道呢?

我也想知道考試前一晚失眠是不是與自殺掛上勾的,達文西的睡眠法自問我是做不到,我只想正正常常地睡一覺而已,我該怎麼辦呢?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Up In The Air》型男飛行日誌

筆者不知道為甚麼好好的《Up In The Air》要被譯成為「型男飛行日誌」,也許在片子內容上是相通的。若果以字譯的話,Up In The Air大概解作懸而未決;這樣似乎大陸的譯名「雲霄之上」或「在雲端」倒是比較貼切……

家庭觀念與自由意志之間的衝突,嗯… 這算是老話題了。Ryan就是那種單身主義奉行者,喜歡將自己脫於塵世之外,將一切責任都拋諸腦後,自己把持著那一套「空背包理論」;相反地 Natalie就是反映著普世的價值,注重家庭,甚麼愛情、親情,將情感放在人生的第一連繫。兩者之間互相衝突,在他們的「Firing Company」作媒介之中,探討著情感對人到底有何重要。

電影利用了大量訪問的鏡頭獨白,反射了一般人對工作、家庭的看法,不累贅地透過角色用大量對白把價值觀滲出。

在Ryan與Natalie的工作之中,似乎也代表了這世道的諷刺性,明明就是老闆膽子小不敢fire人,卻找來所謂的「career transportation company」跟他們談談以往的君王之道,他們如何失敗、如何在失意後成功,談他們將來可以怎樣怎樣,去欺騙他們。就如Ryan所說,他們的工作是如何 教地獄變得較為tolerable,就是在輕舟之中把他們靜靜地推進海裡去。

這過程Natalie受不了了,有正常感情的人當然是受不了了;只是Ryan就是那種甚麼感情都能扛下的人,確切一點是將它卸下、逃避它。

但最後作出改變的卻是Ryan自己,他的methodology根本只有冷血動物才能維持一輩子,他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意義,只不過他開會了另一 番見解之侯,一切都太遲了。在他的夢想︰「飛行哩數一千萬英哩」達成的時侯,他根本沒有預期中的喜悅,拿到貴賓卡的他只留下了無盡的空洞、深淵。他的 SP (這稱呼 ...) — Alex也是個兩孩之母,他也只是別人的小插曲。

事實總是殘酷的、導演也不喜歡happy ending。在最後一幕,孤獨的Ryan仍是站在機場中獨個兒凝視著電子板,想像著屋子裡的柔和的燭光、狗兒興奮的吠叫、愛人寒暄問暖的環境,這一刻筆 者確信他後悔了,屬於他的家,就只有雲霄上的一堆白雲、冰冷的機艙和孤獨的自己而已。

Tonight most people will be welcomed home by jumping dogs and squealing kids, Their spouses will ask about their day and tonight they'll sleep. The stars will wheel forth from their daytime hiding places. And one of those lights, sightly brighter than the rest will be my wing tip passing over.

結局結得很精緻,一個屬於「孤獨老人」的結局,讓人感到無限婉惜。Ryan到底最後會不會settle down?何去何從,也許我們從給Natalie的推薦信中可以揣摩一二。

但主角George Clooney的深沉內儉的演出和這套電影,在奧斯卡上卻竟然空手而回,費解也。順帶一提,醉醺醺的Anna (飾Natalie) 在唱Cyndi Lauper的Time After Time時非常可愛!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二十五歲前的願望?

如果說我25歲前最想做到的是甚麼,那可真讓我抓破了腦袋也搞不出甚麼名堂來。一般人的想法可能是,攢到第一桶金、讀到大學、進一所一流公司、到歐洲去打一轉、找個好老婆之類的。當然,我也是很想啦!誰不想學、事業加愛情皆有成?誰又不想在孤寂的房間中獨坐之時,傳來一道溫暖的電話鈴聲?

然而在這一切的大前題,我想要的是甚麼?真的是這些東西?也許是,也許不是,也許有分先後次序。我對現在的生活感到並不豐足,這是確確實實的感受。但這感受更多的成份是,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想要些甚麼。也許我要像日本人、美國人一樣,來一趟尋找自己之旅;在旅遊巴之中戴上耳機,沉浸在自己的思潮之中,找尋自己的個性、適合自己的事;在山野之間,獨個兒躺在草坪之上,沐浴在午後陽光之中… 諸如此類的。

不過重要的是,甚麼才是適合我的?但我肯定的是,絕對不是眼下這個陳腐可笑的A-Level考試。為了在這社會價值被嚴重扭曲、諸類人才被打壓抹殺的小土地下生存,我必須屈曲求存,然而在求存的過程中,我漸漸地迷失了自我,不能為自己的方向定位。

我腦裡的知識,就僅有一堆書本知識,甚麼中國文化、企業理論、經濟學、數學這類死板的知識。除此之外,對這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就僅有皮毛知識,簡直就像我的十九年人生只是發生在課本上一樣。

再悲哀不過就是如此,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如果容許有幻想的存在,我會希望站在Glastonbury的Music Festival上,讓幾萬觀眾為我喝彩;但我想我僅能做的,就只是像卡夫卡一樣,在工餘的時間自娛一下,在窒息的環境之中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一片綠洲,拋開一切塵世的壓力和煩惱、呼吸屬於自己的空氣… 僅此而已。一個毒男在25歲之前的理想,這不算過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