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禮儀師の奏鳴曲

面對死亡,你是怎麼看的?有人視之為一切的終結,有人稱之為一扇門,但這終歸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我們都沒有嘗過死。《禮儀師の奏鳴曲》要帶出的道理,就有如筆者在讀的迂腐中國文化一樣,要強調「雖死猶生」的態度︰面對死亡,被遺忘的一方要體面的送他最後一程,讓家屬們永遠把死者最美麗的一面留住。

主角大悟君就代表著常人的態度 — 敬而遠之,只是這工作還是打動了他。看來導演是盼以藉著觀眾角色代入的方式帶領觀眾們去看「死」的一個新的角度。就如筆者愛看的村上春樹所言 —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潛伏在生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死就如出生一般一樣的過程,生命的演變,何以會讓人感到可怕呢?也許這是導演希望喚醒觀眾的一個想法。

就客觀的電影評價來說,把這齣戲放上奧斯卡最佳外語獎上,筆者也許會感到有些猶豫。在劇情的鋪排上是乏善可陳,不是筆者自吹自擂,但從父親失蹤一事出現,最後一幕大概已經呼之欲出了吧?筆者相信許多有留心看的觀眾也是這樣想的。不過劇情平鋪可能也是足夠了,太過高潮迖起的劇情實在不適合這齣「輕於鴻毛、重於泰山」的電影,題材如此沈重、節奏如流水般緩慢流傾而下,劇情就由其平穩而感人吧。而且取景也是無比詩意,就像上圖般坐於山頂拉著大提琴,大概不會有多少電影會花時間在山上取景吧?又再不得不提電影的配樂,久石讓大師值得一讚,深沉的大提琴滲出的黑色憂鬱配上大悟的哀傷,一絕也。

整個內憸的劇情來到最後終於有一個小小的催淚情節,全段在無對白之下進行,大悟輕撫著頭髮斑白的老父,手中合攏著父親最後的「石頭信息」。以死亡來超越憎惡…… 最後再以誕生來連結死亡,年輕一輩的延續死者之生命,首尾呼應之餘緊扣主題,寓意亦有,非常有味道。一如本人所提到村上先生的一言 —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潛伏在生之中。」我們如何看待生命誕生,也應以同樣之禮儀看待必將到來的死亡。沒錯,肉體雖死精神猶在︰本體是消失了,但仍活於其存者生命之中。因此坦然相對,生死之道也。

沒有留言: